分享好友 新闻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绿色建筑“洋标准”或水土不服

2016-04-21 10:3712170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带比较多,有些绿色建筑在北方合适,在南方不合适。因此不同开发商和不同单位合作,采用不同的绿色建筑标准开展一些有益实践。”AECOM建筑可持续发展执行总监汪洪说。

“包括英国BREEAM、德国DGNB、加拿大等地的绿色建筑体系在内,由于均来自于北方,这些寒冷地区一年中24小时不间断的采暖往往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因此非常重视节能,对于保温的要求比较高,强调建筑的围护结构。”

他举例,在气温长期处于零下的环境中,要保持20摄氏度左右的室内温度,温差可超30摄氏度,建筑的墙体和窗户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些围护结构做得好能够保温,才能够节能。“基于此,出现了很多适合北方地区的体系和理念,被动房或者说微能耗住宅等等,都是从北边推广过来的。”汪洪说。

据了解,在青岛等地的中德合作项目中,就有采用德国DGNB和被动屋项目实践,其中对玻璃传热系数、外墙保温隔热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也选用最新型的地源热泵、热电联供、光伏发电等供热方式来节能。还有一类绿色建筑认证的体系和标准从南方推广而来,比如新加坡GREEN MARK等。

SGS中国全球绿色建筑经理Hichem Tabka表示,各国的绿色建筑标准差异是基于自身国情的综合性考虑,主要差异在于认证途径与方法、兼容性与适应性、品牌与国际认知、长远建筑环境影响等方面。

专家建议,中国可综合借鉴世界上先进的评价标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专家
       不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技术”

谈及多种绿色建筑标准,不少专家表示,不能脱离客观情况盲目跟风追求“高技术”和各种认证,中国要走自己适宜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跟风。

资料显示,一些项目尽管获得了一些国际标准认证,但实际能耗远远高于其他同类建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国外的评价标准中只要运用了某些技术就能加分,但技术的叠加并不一定导致节能,反而或更加高耗能。

有研究表明,对比中外住宅空调系统全年电耗发现,我国所采用的分体机时耗电为3.33千瓦时/平方米,而国外某建筑所采用的多联机时电耗却达5.28千瓦时/平方米。如果采用集中空调采暖,则可以通过自动调节、自动检测、新风热回收等技术措施的高分,否则一切技术措施均得不上高分。为了得高分而采取高能耗的做法显然不是绿色建筑真正追求的。

还有观点认为,不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都倾向于“技术节能”而忽视“被动式设计节能”,导致一些绿色建筑不是在设计上考虑绿色,而是不断加入高技术,虽然高档,而忽视了实际节能效果与舒适度。绿色建筑并不是要绝对依赖“高技术”和“高投入”,要用更自然的手段达到绿色和节能,更多地尝试通过合理通风设计、采光等设计达到让居住者更舒适的节能效果。

也有专家指出标准引导发展的另一种重要性,“在某些方面政府应当通过提高标准引导市场设计和建造出更高质量的建筑。”深圳洛赛声学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韬举例,“有些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参照的是国内现行规范的最低标准,比如隔声参照的就是1988年颁布的《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沿用至今已经有28年了。社会不断在发展,价格也在提高,房屋的质量不能总在原地踏步。”

同时他还强调,为推广和发展绿色建筑,要更重视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市场的培养,促进社会接受绿色建筑。“要重视改造理念和思想,先成为绿色的人,再改变生活方式,然后才是改设备和做法。”

其中,在重视市场需求方面,以LEED为例,其通过市场作用引导建筑行业不断向着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通过鼓励绿色建筑设计者们的创造,有更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专业人员在全过程绿色建设中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而事实上,国家的建筑绿标近年也在积极汲取国际上的经验加以改进并部分接轨。如新国标从条数计数法改为分数计数法判定级别,这是新标准重大的更新元素。结构体系也已在国际大量工程中落地应用,评价方法和结构体系的更新升级,显现出国内绿色建筑逐渐踏入国际主流轨道。
 

« 上一页 2/2 下一页 »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